地 址:云南省楚雄市東升路888號附26號富民機電工業園
傳 真:0878-3891167
電 話:0878-3891168 13908789768
郵 箱:1354660213@qq.com
光明日報:小水電點亮新農村
2011-8-17 12:21:29 作者:何平 發布人: 來源:光明日報
(我公司為文山電力公司富寧古拉電站水電站制造、安裝的高壓共箱母線)
“過去農民燒柴把樹砍光了,山坡被剃光了,地也不肥了,一下暴雨就發山洪。”云南省騰沖縣大園子村村民楊發元說,“自從用上了低價的代燃料電,每度電才要兩毛錢,現在用電做飯比燒柴還省,誰還會去砍柴?”
楊發元所用的低價代燃料電,正是一種典型的農村小水電開發模式。通俗地說,就是讓農民使用便宜的小水電做飯取暖,取代燒柴和燒煤。
從“怕用電”到“想用電”
與想象中農村被熏得漆黑的廚房不同,楊發元家廚房的墻和地面都干干凈凈,電磁爐、電飯鍋、電水壺、冰箱一應俱全,灶臺還貼上了白瓷磚,滿屋不見一根柴、一塊煤。
得益于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的實施,電價每度降到兩毛錢,像楊發元一樣的農村家庭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改變,從燒柴到用電,從“怕用電”到“想用電”。
自2003年起,水利部在全國組織開展了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和擴大試點建設。到2010年底,90多萬人實現小水電代燃料,告別了祖祖輩輩上山砍柴、煙熏火燎的日子。
水利部水電局局長田中興表示,農村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廣大的山區農村,發展農村水電替代砍柴燒柴,能夠杜絕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過去只能砍柴,樹越砍越少,日子越過越窮?,F在用上了這么便宜的電,做飯省心又省力,就是讓砍也不砍了。”楊發元的話代表了小水電代燃料試點項目區農戶的共同心聲。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炒鍋、電飯鍋、電水壺,過去農民院子里堆放的柴火不見了,廚房里的老式燒柴灶拆除了,除少數地區農戶冬季取暖烤火需要少量煤炭外,已經不再需要生火燒柴。
“以前連樹葉都被撿走當燃料,現在樹葉積那么厚了也沒人撿。”楊發元拿手比劃說,“從2004年8月用上代燃料電后,我就再沒上山砍過柴了。”以楊發元所在的大園子村為例,大園子村有農戶360多戶,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后每年可減少木柴消耗5600多立方米。
“夜明珠”照亮農民致富路
我國貧困山區地域遼闊,因負荷分散、長距離輸送供電成本高,國家大電網的“缺席”,讓這些地區的農民只能砍樹燒柴照明取暖。多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的帶動下,以小水電為主體的農村水電得到了快速發展,總裝機達到58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2100多億千瓦時,使占全國1/2的地域、1/3的縣和1/4的農村人口用上了電,一顆顆璀璨的“夜明珠”照亮山鄉的同時,也照亮了農民脫貧致富之路。
云南劍川縣仕登村村民李德彬給記者算了筆賬:他家5口人,一年純收入1.5萬多元。搞小水電代燃料以前,做飯燒柴,冬天燒炭,偶爾還燒點蜂窩煤和液化氣,每年全家的燃料支出超過1000元。燃料改用電后,他家每年大約要用1500度的代燃料電,每度電0.17元,總共不到300元,比燒煤、燒柴省600多元。
小水電代燃料不僅解除了農民砍柴的繁重勞動和燒柴的煙熏火燎之苦,而且解放了被砍柴燒火束縛的農村勞動力。田中興說:“小水電代燃料通過直接為農民減負,幫助農民增收,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前用柴火,燒一頓飯要一個多小時,現在把電飯煲一插就不用管了。”貴州普安縣營山村村民王麗告訴記者,過去每天早上6點起床,掏灰、做飯,晚上從地里回來還要燒火做飯,現在做飯用上了電器,再也不用起早掏灶灰了。因為不再砍柴拉煤,她丈夫放心地到附近磚廠打工,一年可以掙3000多元。王麗的時間也寬裕了,去年她在坡地上多種了1畝烤煙,凈收入又增加1000多元。
據了解,目前《2009—2015年全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規劃》正在全面實施,有序開發利用水能資源,規劃7年內在全國24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543個縣(市),建設小水電代燃料項目1022個,增加農村水電裝機170多萬千瓦,使170萬戶、677萬農民實現小水電代燃料,保護森林面積2390萬畝。